五十一、蚕丝(二)
《易经》上说“上古帝王伏羲用绳子结成渔猎用的网,可以打猎捕鱼”。怎么圣人成了杀生的创始人了呢?自古以来谁也不辨析这件事,近日槐亭王公奋然提笔写道:“远古荒凉的时代,鸟兽鱼龟常伤害农民的庄稼,做网的用意,是为了避免野兽为害,并不是要捕获动物而吃它们的肉啊。”这个解释不但对保全动物的性命有利,也可以觉醒世间的迷惑,而且对于以往认为圣人杀生的误解也有功德呢。但历史记载中华始祖黄帝命令元妃西陵氏教导民众养蚕,这又怎么解释呢?我听说有野生的蚕,能在树枝之间吐丝做茧,而收取蚕丝的人不需要煮茧那么麻烦。所以我认为西陵氏所教的,就是野蚕吧?而那些家蚕是后人自己养成的,并不是出于西陵氏的教法吧?不然的话,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去掉三面捕鸟的网,让鸟有逃生的路,而黄帝却把所有的蚕茧都煮在汤锅里,这等于是说成汤是解网放生,黄帝反倒是一网打尽杀害生命了。有人说:“苏东坡说过:‘等到蛾从茧里出来,然后再取丝,就没有杀蛹的业了。’”却不知出了蛾的茧,那些丝就断断续续,不能成为有用的丝了。所以东坡也未必有这样的外行话啊。
五十二、吕文正公
宋朝名相吕蒙正入朝当了显贵的宰相,皇上赐给他的物品,都封存起来不用。皇上知道了,问是什么原因,吕公回答说:“我有私恩未报。”原来吕公还是卑贱的时候,曾受到家乡木兰寺僧人的照顾啊。如今相传说吕公年少贫穷时,借寺院清静读书,等僧人吃饭敲钟时前往斋堂。僧人厌烦他,故意吃完饭才敲钟,吕公到了斋堂很难堪,就在墙上写道:“十度投斋九度空,可耐阇黎饭后钟。”吕公后来考上状元,僧人就用纱笼把吕公的两句诗罩上。吕公再到寺院续上两句是:“二十年前尘土面,而今始见碧纱笼。”根据前面说受寺院照顾,僧人是何等的贤良;根据后面的传说,僧人又是何等的不贤良啊。倘若诬蔑冤枉了贤良的人,那就造了口业。而世上所传的,是出自野史戏剧中,恐怕不值得相信。
五十三、学道无幸屈
世间追求名望的人,有的是学业未成而名望已成,这就是幸运的,因为不应该得到而得到了;有的是学业已成而名望不成,这就是委屈的,因为应该得到而没有得到啊。所以说“我辈登科,刘蕡下第”,说的就是幸运和委屈的两种情况啊。学道就不同了,没有名义是在山林隐居、实际常在闹市奔忙、悠闲散漫、一天用功十天懈怠、而能成就道业的。也没有刻苦修行、费尽心力、不后退不罢休、以悟为目的、而道业不成的。因为追求名望在于别人的吹捧,而追求道业的成就完全在于自己的努力,学道人只应该决心精进而已,不要怀有侥幸的心理,不要把委屈当回事。
五十四、著述宜在晚年
修道人的著作,不同于世间诗词文章传奇笔记之类了,深刻的是论述佛祖所传的心法,浅显的是开启学佛人悟入佛法的大门,所以关系到佛教的流传,责任非同小可。而假使学法还不精练,见解还不完善,一旦有谬误,不就辜负佛祖并且耽误后来学佛的人吗?孔子苦读《易经》,因此断了三次串竹简的皮绳,而且注解《易经》十遍才算完成;朱熹临终,还在改定《大学》中“诚意”的旨趣,古人的慎重,往往是这样。何况出世间的道理,著述谈何容易,唐代德山宣鉴禅师的《青龙钞》没遇到龙潭崇信禅师前,以为是不能改变的精典,但终归还是一把火烧掉了。大慧宗杲禅师初次得到圆悟克勤禅师的印证,若是就此以为满足,哪里还会有后来大悟彻悟的事。少年著书,当然应该慢慢来了。
五十五、机缘
石头希迁禅师起初跟随六祖慧能大师学习,六祖知道他的机缘不在自己这里,指示他去见也是六祖弟子的青原行思禅师而后大悟。丹霞天然禅师起初跟随马祖道一大师学习,马祖也是以机缘不在自己这里,指示他去见石头希迁而后大悟。以及临济义玄禅师先后跟随自黄檗断际至大愚守芝二位禅师,惠明禅师先后跟随自黄梅五祖至曹溪六祖二位祖师,都是一个道理啊。机缘的道理也不仅仅如此,佛陀不能度的人,佛弟子目连能度,也是机缘造成的了。所以学佛的人能遇到真的善知识,就必须要生起极大的信心和敬仰,不管今生来生,善知识都是通往成佛的桥梁,不可以散散漫漫空过一生而已。
五十六、般若(一)
土能使物质朽坏,水能使物质腐烂,但必有残渣留存了,要等到长期沉埋浸泡才能消失灭尽。如果是火燃烧物质,顷刻间就化为灰烬,我于是知道了般若智慧就如大火堆。所有贪爱如水遇火逼迫就会干涸;所有烦恼如干柴与火接触就会焚烧;所有愚痴如石头临近火烤就会变焦;所有邪见如稠密树林,所有障碍如简陋破屋,所有妄想情识种种杂物,只要烈火烧灼,就不再有任何遗留了。古人说“细菌处处能停留,唯独不能停留在火焰上”,这是比喻众生的心处处能攀缘,唯独不能攀上般若智慧的缘。故而学佛修道的人不可以刹那间就失去了般若智慧。
五十七、般若(二)
我的脚有病痛,出行必须坐轿子。有一天黄昏时候,抬轿子的人因喝醉酒摔倒,轿子顶翻开,即刻就有几个男子伸胳膊来抢我的帽子,以为轿子里的人头上有金银珠宝装饰啊,结果他们发现并没有装饰而十分尴尬,就迅速跑掉了。我于是知道了般若智慧就如大日轮,日轮才刚西下,而盗贼奸邪就出来了;真照才有疏漏,而无明烦恼就发作了。以前唐代的大德云居道膺禅师说“暂时不在,如同死人”,故而学佛修道的人不可以刹那间就失去了般若智慧。
五十八、般若(三)
佛经说,夏天贮存在器皿中的水,经一晚上就会生虫,但极其的细微,不是普通肉眼能看见,所以要把水过滤后再饮用。如果水在火上,火不熄灭,水就不冷却,那么虫也不生。我于是知道了般若智慧如火煮水,观照的烈焰旺盛而不休止,慢慢加热而密不间断,那偷心杂念迷惑妄想将从哪里生?故而学佛修道的人不可以刹那间就失去了般若智慧。
五十九、天台止观
天台止观治病的法门中,有“六字气:一吹;二呼;三嘻;四呵;五嘘;六呬。”以及“注心下视”等说法,其实止观的运用,没有不涉及到的,也就是说治病的方法也可以在止观运用中摄取,大部分与服药的意义相同,是以止观来代替药物啊。不过治病是止观延续出来的次要部分,不是止观的真正意旨了,后人不懂这个道理,所以养生家根据止观治病来养生,于是就有人表面上用禅的名义掩饰,而实际上是修什么道术的,如果质问他,就借口来自天台止观,所以我要辩明这件事。
六十、看忙
世上有的人家业已经创立,于是在年底的时候,安然的坐在那里可以观看穷人为衣食忙忙碌碌,名叫“看忙”;世上有的人科举功名已经取得,于是在大比考试的时候,安然的坐在那里可以观看将要考试的读书人为争取功名忙忙碌碌,也叫“看忙”。但世上唯独没有的是,破迷解惑智慧成就,所作愿望已经办妥的人,安然的坐在那里可以观看六道众生为生死轮回忙忙碌碌啊,难道不是所谓的“看忙”吗?吁!整个世上的人都在忙碌中,谁又是看忙的人呢?宋代真歇清了禅师说:“老僧自有安闲法。”这个安闲法是容易说出来的吗?当然,世上的人有闲情看忙,是有夸耀自己的心,没有怜悯他人的心;菩萨看忙,会起大慈悲心,令所有迷惑的众生觉悟,希望众生同样得到解脱,这两种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,所以有凡圣大小的差别。
声明: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,文章、图片和***均为网友上传,如有发现我们文章、图片或***侵权,请通过邮件cs@tlfjw.com与我们取得联络,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。